世界产钢过剩能力是世界钢铁业要害所在吗?

2001-10-1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查看历史数据
    9月7-18日,联合国工业贸发组织(OECD)在巴黎邀请各国和企业代表会晤,讨论美国提出的如何减少全球产钢能力的问题。无庸讳言,这一命题的前提性推断即是:现有的能力已过剩,而它是当前世界钢铁业薄利的根本原因。这其实并非是什么新论。欧共体在过去的十来年中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就是瞄准被认为是过剩的生产能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不过,这一见解同生产厂家的看法大相径庭。
    人们可试图就粗钢和普钢板材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同其它金属行业作一比较(如不锈钢、铜和铝)。在恰如其分地定义"利用率"的情况下,有关数据表明,除了铜铝业等有一定的特别原因外,2000年钢铁业有着完全可比的实绩(粗钢能力全球利用率为79%,普钢为78%)。2000年的情况可用"一分为二"来概括:上半年是旭日东升,市场鼎沸,而下半年却日落西山,万马齐喑。该年全球以及各行业其增幅是典型的百分比,而景况又是几乎所有行业和地区比比皆是。这一"快镜头"的扫描至少捕捉到如下一条:即对于普钢来说,其全球性生产能力利用率并不比其它可比性的行业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乍一看,人们便知,生产能力并不是问题所在,更谈不上是要害。重要的环节在于所谓的密集度。拿铝行业来说,1994年前,该行业的密集度即很高,自那以后,愈发提高。铝业"大腕"均为财产分散在一个以上的国度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生产在无论有否政法部门的干预的情况下都能有效地自理,并且不会同其他生产厂家发生冲突。密集度和利用率高使每一家在压缩产量或生产能力时能有把握地实现产品售价的提高。他可以自主地行事,而不会提供竞争对手以"趁火打劫"的机会。
    但在钢铁行业中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使是正在组建中的阿尔贝德-尤西诺-阿塞雷利亚合组公司这样的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也不过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五而已,并且他将仅以一个地区为基础。就全球而言,现在尚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另外,除了Ispat International 公司以外,亦没有一家可称得上是跨国大公司。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明确地以某一地域为"主打地",而在其他大陆仅有小得多的"实地"。如果将一个行业中最大的头五家公司合起来所占市场份额在金属同其他类似基础工业间进行比较,则人们可清楚地看到,普钢生产业的密集度小到难以置信的程度,虽然这方面在过去十年中于欧洲地区有所进步,但在其他的两大主产区(亚美)却因电炉钢厂的涌现以及现存钢厂间兼并不多而又呈颓势。欧共体在力促生产能力削减的同时,主张国有公司应私有化和无国家补贴,使钢铁业走上了兼并合组之路。
    钢铁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众多的贸易纷争应当说在相当程度上仅是存在主要问题(密集度低和国际化不够)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并非是原因。为此,人们应当研究阻止走向兼并密集的障碍问题,特别是三个地块--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和出口量巨大的日本和独联体以及现在成了贸易争执的焦点、而本身生产能力却仍然不足的美国。后者因诸如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而背上了沉重的"成本包袱",要兼并老企业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为此,这里有一个采取政府行动,消除障碍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美国进行讨论。或许从来不喜欢采取政府干预的共和党政府会出人意外地干点事。对于日本和独联体国家来说,通过国际公约的办法应当有所作为。在日本,日本钢管和川崎制铁已开始合组,但迄今为止,在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尚无大的举动。
    世界范围内钢市场(特别是板材)已经出现明显的恶化,而"911事件"又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了更加严峻的不利形势。有人认为,全球GNP将因此而减少0.5%,并把全球经济推向衰落的边缘。由于1999-2000年间,各方进货过多,接下来就是大调整,从而近年需求一直下滑。在东亚,钢板厂受到双重的打击:一方面,对美出口直接减少,另一方面,美国对使用钢板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亦在减少。相比下,欧洲形势较好。在那里,情况并没有恶化。当然,试图涨价的努力亦没有成功,但北美地区却每吨降了5-10美元。按目前情况,明年第一季度以前,钢价无望回升。人们必须压产方能阻止。

[更多详细数据,请使用钢联数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