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材料牛市终结了吗?

2006-08-2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查看历史数据
    前段时间,国际商品市场上原材料的行情偏离了原有的波动轨迹,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上涨的势头。从5月来看,一些品种原材料的涨价非常明显,如北海布伦特原油涨幅高达44.8%,有色金属中的铜、锌、铝的涨幅分别达到145.2%、183.4%和62.4%。
    面对着国际市场上高高在上的原材料价格,人们对未来走势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判断,其中最近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就是国际商品投资大师罗杰斯只看好农产品市场的看法。言下之意,国际商品市场上原材料的牛市行情将就此终结。事实上,6月份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的确出现了一定的回调,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铅的跌幅达到了17%,其余大部分金属价格也都下跌10%左右。由此,人们认为拐点出现是很正常的,国内外认为原材料牛市行情终结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应当怎样判断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走势?的确,从长期看国际市场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原材料行情,大牛市之后必有长熊市,国际市场上此番原材料的牛市也不会例外。然而从短期看,不能轻易得出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牛市行情终结的结论。理由如下:
    第一,不能一看到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调就简单地认为游资要撤走了,就连罗杰斯大师也在6月24日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能源与金属战略论坛上承认铜、黄金等金属期货回调“是暂时的,商品牛市还没有结束”。从7月初来看,铜价格不是回升到每吨8000美元的高度了吗?原油价格不是达到接近每桶80美元的新高度了吗?当然,国际投机资本即使要撤离上述领域也有一个时机问题,因为没等到有足够的接盘就盲目撤离,很可能就是纸上富贵。即使确实要撤出上述领域,也不会是“齐步走”,因为毕竟参与投机的机构并不是只有一家。
    第二,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扬是在整个西方经济持续增长与中国、印度等亚洲经济崛起的共同背景下出现的,表现为需求拉动下的供应紧张。供应的跟进之所以慢半拍,主要是由于有关原材料的供应商扩大产能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从短时间看,这个周期尚未完成。在世界原材料生产规模暂时难以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上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供求均衡位置自然会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涨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的牛市行情启动较早。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市场上大多数种类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低迷,国际投机资本有机会为“做多”行情低位建仓,而行情启动时恰逢美国利率处在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国际商品市场上进行炒作的融资成本负担也相对要轻许多。相比之下,国际上的投机资本如果从原材料转战农产品领域,无论是在建仓成本还是在融资成本上后者都要高于前者,因为近些年来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也跟风涨了一些,而迄今为止美联储的连续17次加息也使得投机农产品的融资困难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投机资本不会盲目转移投机热点。
    第四,无论是石油还是有色金属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仅就级差地租II而言,对同一位置矿产资源连续投资会随着资源存量减少与开采难度加大而出现规模收益递减的现象,因此,原材料价格中也应当包含对未来资源稀缺性的预期回报因素,这种越挖越少的资源与越印越多的美元相比自然越来越贵。
    第五,国际市场上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与其对应的市场结构并不完全相关。固然,铁矿石、锡、铅等资源性商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与卖方占优势的国际市场结构有关,但原油、铜、铝、锌等资源型商品价格的上涨却是一种逆结构行为。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走势又可以从反面佐证这样的逆结构行为。尽管所有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卖方垄断程度大于买方,但近期只有原料性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而各种粮食类农作物的价格仅仅勉强称得上稳中有涨。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结构不仅仅停留在国家层面。
    一方面,有些商品的国际市场垄断势力源于国际市场的合作层面,像欧佩克对油价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不同石油出口国通过契约方式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人造”垄断势力。
    另一方面,有些商品的国际市场垄断势力源于企业层面,像铜、铝等有色金属的生产分散在不同国家,但许多矿山都在产权上受控于跨国公司,而农产品出口虽然相对集中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具有“列昂惕夫悖论”所描述特征的国家,但贸易主体除了综合商社和某些专业出口商外,一些大农场也在农产品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卖方结构从企业层面上看要松散一些。
    总之,今后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不会只涨不跌,但拐点的形成不会在一夜之间,近期原材料的牛市行情难以被轻易划上句号。(研究院商务信息处)

[更多详细数据,请使用钢联数据]

相关文章